齐庄公因为淫乱而被杀。晏子认为既不应为他而殉难,也不应为他而逃亡。因为在他看来,无论国君和臣子,都应为国家负责。如果国君失职,臣子就不必为他尽忠。这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。最后,晏子也不是置之不理,而是衰痛尽礼而离开。这里面体现出他对礼的实质有着深刻的认识,并以实际行动捍卫礼教尊严。文章三问三答,从“死”“亡”“归”三个方面设问,最后归结于“社稷”二字、既波澜起伏,又中心突出。
文章篇幅短小,层次清晰,事件完整,人物形象鲜明。晏子的一席答词,以若干反诘问句构成,理由充分,言辞犀利,感情强烈,一气呵成,尤为精彩动人。